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瘦为美的?

近日有一条新闻被丰满人士所推崇:科威特一位男子婚后减肥110公斤,却被妻子告上法庭申请离婚。他妻子说,虽然两人婚前只见过一面,但决定嫁给他就是因为他是个胖纸。

然而胖纸们终归不能高呼胜利,所有胖界人士都共同面临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:现在大部分人类在挑选异性时更喜欢瘦子。

这是一个严肃到可以上升到种族歧视级别的问题,为什么大家都想要细长的四肢?为什么身材一定要有曲线感?胖硕的身体就不受欢迎麽?哼,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!

但大多数人嘴上这么说着,身体倒是很诚实地去减肥。肥胖的程度若是再高一点,几乎就要被视为病人看待了。君不见腹黑的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7年就已将肥胖列为第三大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了,仅次于吸烟和艾滋病。

今天壹读君(yiduiread)就来说说,人类最初是因为什么缘由开始嫌弃胖子,而以瘦为美的风气又是怎样悄悄蔓延的,供未来的胖纸们回到过去改变人类审瘦为美的因果律。

实习壹读君|董苏豪

石器时代的健硕女神

如果真的发明了时间机器,相信石器时代将会是胖界人民的第一个理想去处。在那个时代,只要你身材健硕、粗壮结实,就可以成为大部分男同胞心目中的“女神”。

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,无论男女都需从事社会劳作或家庭劳作,女性拥有刚健的身材,在生存中才能具备优势。灵长类动物中,也往往是身材魁梧的家伙才能成为王者。

史前时代中,最能带给人类强烈的美的感觉当属“人口的繁殖”和“种族的延续”,没有办法解释生育问题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,而代表着生殖能力的壮硕身材,自然受到异性的欣赏。

所以我们看到出土的石器时代女体像的造型特点就是丰乳、肥臀、鼓腹、整体形象硕大。比如奥地利出土的这个女性雕像:

沃尔道夫妇女,奥地利出土的石器时代雕像。雕像的阴户、乳房以及肿胀的下腹令人印象深刻,这些特征都与旺盛的生育能力密切相关。

即便到了有文字的时期,对生育的功利性审美依然根深蒂固。如“好”字,无论甲金篆楷,其结构都从女从子会意,不能多生孩子的妇女不是好妇女。

在这样的审美文化中,胖子们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。健硕不只意味着生育,还意味着力量。你没有看错,在上古时代,女性同样象征着创造和战斗之美。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,这时的社会虽然已经向着父系社会过渡,但女性的力量之美仍得到赞颂,一个凸显力量的身材依然是那时的审美主流。

胖美人是怎样慢慢变瘦的?

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之后,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应和财富积累,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就逐渐从胖转向了瘦。

随着女性的职责范围开始被限制在家庭劳作中,处于依附男性的地位,女性的审美也逐渐走向了男性欣赏的层面。

去看这个时代的人像雕塑,你会发现,那种夸张的肥胖已经没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匀称的人体。比如公元前两千年欧洲米诺斯文明的蛇女神:

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国西周时代,雕塑中的人形是这样的:

西周人形雕塑

虽然不算好看,也能大致看出人都不是胖子。

到了春秋战国时代,对瘦的追求,就更加明显了。《墨子·兼爱中》记载楚王“好细腰”,后来有了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”的故事。不过壹读君(yiduiread)要特别说明一下,楚王喜欢的细腰并不是女性,而是楚国宫中的士大夫,后来被曲解成了宫廷里的后妃。

在汉代,端庄颀硕之美本也是宫廷选美的正统妇容标准,但纤柔之美此时已被汉代帝王们所崇尚。著名赵飞燕轻盈如燕,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。

不要以为胖子在唐代就吃得开

在一般的印象中,唐朝时期应是胖界国民的第二个旅行去处,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。

是的,唐代上层社会,因为融合了游牧民族的血缘和审美,所以对健硕的女性颇有好感。唐代女性画像也往往丰满雍容。

但是,如果你以为死胖子在唐代就混得开,就大错特错了。

请看,这是唐代的《簪花仕女图》中的美女形象:

再看,这是唐代《步辇图》中的美女形象:

人家明明只是有点丰满好不好?甚至还算得上纤细苗条好不好?不要把身材匀称拉到胖子界给自己长脸好吗?

唐玄宗时曾经给太子赏赐女子,皇帝的要求是:“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”。看见没有,关键词是:细、长、白!

壹读君(yiduiread)决定继续施展平生所学,来破碎你唐代“以胖为美”的幻想。我们来看看唐诗中谈到“细腰”的句子,李贺有“皓齿歌,细腰舞”;白居易有“秋千细腰女,摇曳逐风斜”,刘希夷有“愿作轻罗著细腰”……看到没有,美女都是细腰而不是水桶腰!

欧洲人也追求细腰了

在欧洲,中世纪的战争、瘟疫和自然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生存,而丰满的女性身体作为生育能力的象征,就成为男性追逐的目标。

德国历史学家约阿希姆·布姆克在《宫廷文化》中写道,中世纪宫廷对于美人的评判标准中“圆圆的下巴”是必不可少的特征。

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,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就从丰满转向了瘦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,就是要求女性要有细腰。于是,贵族女子中开始流行紧身胸衣和束腰,并想尽办法勒紧自己的腰部,甚至有人因此勒断肋骨、造成内脏移位。

著名的茜茜公主是这一时期瘦身美女的典型代表,身高达一米七二的皇后,腰围最细的时候仅有16英寸(约40厘米)。

不过,那时候女性的裸体依然没有被严苛要求不能有一丝赘肉。

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提香的画作,里面的女性身体丰腴而优雅。
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,对苗条、纤细的追求,大部分都停留在上层社会,也就是说,吃饱了饭,衣食无忧的阶层中。在下层社会,人们依然追求丰满、健硕的女性。

全民追求瘦,只不过近几十年的事

1906年,被誉为“革命家”的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期望解脱女性躯体,设计了更为舒适的内衣取代紧身衣,但这个发明解除了胸部肉体上的禁锢,却提高了人类追求身材完美比例的热情。“瘦”的疯狂从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飞速扩展。

差不多40年后,巴黎设计师发明了“比基尼”——服装越来越贴身,让女性身体本来的线条更加暴露。由于不再借助束腰来塑造体形,女性为了迎合男性的眼光,只好努力减肥。

更倒霉的是,这段时间,正是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期,时尚杂志、报纸蜂拥出现,审美的趋势第一次被大众传媒推波助澜、火上浇油。于是,瘦就是美,迅速而不容质疑地占据了女性审美的霸权地位。

如果说以前束腰的瘦、细腰的舞蹈,都还是贵族对女性的要求,现在,普通民众也接受了瘦就是美的“真理”,达成共识。

电视广告和T台展示的瘦身明星与那些为瘦女人量身打造的时装,似乎更是在编织一项社会公理:瘦即是美。同时给予胖女人以格格不入感,于是减肥变成了女人们最流行的话题,苗条也变成男人们选择女人的潜意识标尺。

每天都有越来越自主的女性穿着越来越少的布料走出家门,她们越来越乐于展现自己的形体之美。减肥已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流行运动,美国人每年花费在减肥这件事上头的金钱,高达三百三十亿美元。这种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瘦身审美,在长久的当代社会中,正在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。

参考资料:

《女为悦己者瘦,何时兴起》,吕晗子,《国家人文历史》

《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》,户晓辉,北京大学出版社

-----

免责声明: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